科技阎罗君 发表于 2023-4-15 06:57:20

23医学跨考软微11408一战433分交流帖


前言

很久没有写这么长的文章了,笔力欠佳,若有不通顺不完整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这篇交流帖,原是和很多朋友说好复试结束就完成的,结果因为我的拖延症一直推迟到现在,在这里说一声抱歉。过去一年备考期间收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也从网络上得到很多有益的帮助,因此将这篇交流帖作为谢礼献上。这既是对自己过去一年复习经历的尽可能全面的总结,但愿也能成为指引未来考生的些许星光,如此这篇帖子的使命就完成了。
由于自己想尽可能多地回忆细节,提炼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全文显得冗长,还望各位研友海涵。这篇交流帖主要讨论四个部分:我的考研复习经历、四门科目的复习思路以及复习建议、考研过程的经验教训以及为跨考朋友提供的一些建议。
考研复习历程

考研意向的决定

打算跨考计算机是21年下半年的主意,当时大三上学期在医院实习,了解周围同学有考研到软微计算机方向的意愿后,我也逐渐萌生跨考的想法。我自己的跨考初衷其实并不复杂,一是对计算机感兴趣,想研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更希望通过编程控制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向往这种“黑客”般的成就感;二来长期繁重的医学专业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更适合直来直去、路径明确、有确定结果的理工科;三者大学四年比较颓废,想要寻求改变挑战自己。正是这些想法让我在寒假回家的列车上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并在春节说服了家人开始准备考研。
个人基础

真正准备408考研之前,我的基础可以说很差。数学只有大一预科学过的高等数学C,还有学得迷迷糊糊的专业课卫生统计学,也没有修过其他的数学课。计算机也只是大一学过计算概论,前室友带我做过Python爬虫,后面跟着K&R学了些C语言,也学了王爽的汇编语言,浅尝辄止地翻了几本黑皮书,后面又浏览过许多博客文章,但是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很多概念都是似懂非懂,408专业课更是一门都没系统学过。英语并不优秀,大学英语课都是中下甚至垫底,最近一次的六级考试(2022-09)也只有524分(阅读200+)。综合来说,在数学和专业课方面并非零基础,但都要从头学起,英语则是阅读型选手。
时间投入和分配

由于复习过程的回忆过于冗长,为了便于大家提取有效信息,我把自己在考研过程中大致的时间投入与各科时间的分配总结为下表。如果看完该表后不喜欢长篇的碎碎念可以直接跳至第二部分各科目复习情况。


关于该表的指标我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关于各轮次的划分。复习时并没有轮次的概念,也没有有意分割几个复习时期。之所以这么分期,是帮助梳理整个复习历程,同时也为考生的复习分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划分各轮次的依据主要是各时期内部有统一的复习逻辑,而各时期之间复习行为的差异性较大。一轮是第一遍完成专业课和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二轮是对一轮的强化和补充;三轮的复习行为主要是刷题;最后冲刺阶段以真题为核心。以上的划分方式一目了然。
第二,关于日均投入时间。该表是我综合笔记以及去年的聊天记录和相册回忆的。因为不是直接记录,难免有疏漏和不准确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很多散发的扰乱复习的事件(课程考试、校内比赛、网课pre等),不是所有日子都在复习。故该表的日均投入时间只能作为正常复习状态下每日复习时间的粗糙参考,不能代表每日的真实学习时间。
第三,关于各科时间的分配。11月前基本都是在复习专业课和数学,偶尔有几天特意为政治留出时间去做题或者背英语作文。英语前期背单词占用的都是空闲时间(去食堂的路上,吃饭时等等),因此不会特意指出。该时期时间分配比较特别,不是多个科目相互穿插,而是选定一门科目就学上一整天,因此时间分配一栏的百分数是天数的分配比例而非真的每天按照表中比例分配时间。冲刺阶段主要是写真题,11月份英语真题占据较多时间,而12月份中下旬是政治主场。这一阶段时间分配一栏的百分数是各科所用时间的比例,不是天数比例。
复习过程回忆

一轮(3月-6月末):基础
一轮复习聚焦基础知识,初学者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而非记忆。
3月份开始复习。
由于自己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同考研的朋友,更是不知道有经验帖这种宝贵的存在,没加考研群,只能是自己摸索买了一堆资料(王道的408资料、星火的03-22历年考研英一真题、数一的教材)。因为对自己的学习速度和数一、专业课的知识量没有明确的认识,最初只想着走一步看一步,先从教材和王道的辅导书学起。数学看Gilbert Strang老爷子的网课学习线代,专业课完整看一遍王道408资料并做章节后的选择题。啃书很吃力,许多概念性原理性的东西需要很久去理解和领悟。本专业大四下学期还有很多课程和实验,所以每天能用于考研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并且这时尚未完全进入复习状态,不是非常认真,经常不知不觉就转到视频或者游戏上面。
这一阶段大概持续到4月下旬。
线代课和王道的书勉强算是看完了,然后开始全力学习高数和概统,从零学了一遍教材并做笔记。而后由于疫情,课程发生了调整,一律改为线上课,同时封校,很多同学包括我的室友都回家了。尽管个人空间扩大,但是由于网课考核多采用pre的方式,几乎每周都有至少三门课的pre同时挂在DDL上,心烦,没办法专心复习,所以总的来说有效的复习时间相较于疫情前并没有增加。这样的情况持续到6月末,在应对专业课考试的空闲中基本做完了高数和概统的笔记,第一轮复习结束。
二轮(7月初-9月初):巩固
第二轮复习侧重408专业课,目标是搞懂疑难重要知识点,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融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做笔记将思考持久化。
7月初课程考试全部结束标志二轮复习的起点。
正值学期结束进入暑假,宿舍独自一人,教学楼自习空间也没有多少学生,封校也没有娱乐活动,这种环境下逐渐进入复习状态,全心全力投入408的学习中。可以说7月是最投入最专注的月份,没事就在自习室学习。虽然还是经常性的刷视频浏览文章、分心、摆烂、作息颠倒,但是收获颇为丰硕。
8月份在复习的同时也要应付网课。
这一阶段依旧是由于学院安排不得不进行线上课,各种感悟、作业和pre压得人喘不过气,本应是专心学习的月份却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和心力去应付意义不大的各种任务和考核,设想的复习进度也大大推迟。这时内心不知不觉越发慌乱,总感觉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掌握,不知道还需多久才能复习完善,这样的心态也影响了复习效率,焦虑了许久后决定做中期测试。用一张数一真题和一张408真题模拟考试,测试了一下自己的深浅,不出意外的很糟糕,20年的数学卷只有80+分,而15年408真题选择就错了15道。因此我打定主意必须改变复习方向,从专注于理解转向练习和刷题。数学做了些教材的课后习题然后买了一些习题集,408在二刷王道选择题的基础上买了本数据结构习题集。但是还没有明确的放弃408部分的学习。总之为之后的刷题阶段做好了准备。
尽管7-8月有很多内部外部的干扰复习的情况发生,这两个月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这两个月内将408参考教材大致翻阅一遍,同时408笔记计网和计组操作系统部分的主体也是这一阶段完成的。数学也通过做课后题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尽量地巩固了一遍。
8月底才逐渐接触到王道考研的公众号,了解到计算机考研的很多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加入了王道考研群,知道了还有这么多朋友也以软微为目标,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同时自己也准备着很多学校事务。这段时间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看群友聊天,感受发疯文学,然后融入其中。
三轮(9月-11月):刷题
应付课程考试考核就磨磨蹭蹭地来到了9月。
9月初大致结束暑期课程、提前中止二轮复习之后,先是停留了4天一刷政治1000题,单选准确率平均70%(马原80%,中特65%,史纲65%,思修70%)、多选准确率平均60%(马原55%,中特60%,史纲62%,思修65%)。确认完之后决定不必提前背政治知识点,然后直接开始数学和408的刷题之旅。因为我的学习特点是刷题可以坐一天,但是看教材最多只能连续坚持3个小时,因此对我来说刷题反而比前期的学习要轻松。
9月末学生陆续返校完毕,学校安排去对口单位实习,需要每天一个多小时通勤,同时实习也很难专心地去复习,只能拿着习题集偶尔做一做,每天只有晚上回到校园后才有时间开始学习。这一段时间工作日每日白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可能不超过3个小时。这一阶段进入了一种麻木和机械的状态,经常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提不起多少动力,也没有什么复习计划了,只是做题而已。甚至10月底还投了十几家企业,结果都是被拒,前后花费快十天最终断了这个念想。幸好二十大之后学校新建的图书馆正式开放,刚好提供了绝佳的自习场所。还有J同学每天陪着一同骑行上下班约自习,聊天缓解焦虑,所以心态并不是特别崩溃。
说回数学和专业课的刷题模式。数学买了很多习题集(李永乐的、张宇的、李林的、李正元的),但是最后从9月到11月只是按顺序做了660、330和张宇1000。408的习题集并不多,与其说是刷题,不如说是通过题目回忆知识点,用的题集自然是推荐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4版)》的选择题以及王道4本书的选择题速刷版本,同时在刷题期间完善了笔记,添加数据结构部分的笔记,同时补全了原有笔记的一些缺失章节。
冲刺(11月-12月)
冲刺阶段逐渐发现前面没有规划、单纯侧重专业课和数学欠下的政治英语的债还不上了,政治知识点都没背,而英语更是除了单词什么都没准备,特别痛苦。
进入11月份
由于北京疫情压力,学院全面停止实习,转入封校和线上课程。这段时间我直接放弃一切课程,全面复习408内容,并且开始做历年的英语、数学和专业课真题,虽然感觉还有知识点的遗漏,但是现在也没有空闲的心态和精力去重新过滤一遍,只能是就题论题,通过做题查缺补漏。英语是刷真题,把03-17的都做了,18-22的来不及做,只能按照题型逐一训练强化(放弃了完型,前四篇阅读没强化因为做的真题较多心里有底,重点在新题型),翻译买了书但没来得及看完,作文是考前背的往年同学的模板。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2月上旬。
12月份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个月。我记得从11月底开始就被各种消息打乱心绪,整个人的复习状态很差。后面确认了没有额外的消息后屏蔽了几乎所有群,只留下一个聊天群供自己倾诉。形势变化很快,后面放开只能缩回宿舍,学校食堂提供订餐服务,将近二十天都没怎么出宿舍楼,但终究还是中招了。13号晚上出现症状,病去如抽丝,一直断断续续,19号才勉强结束,咳嗽的遗留症状更是持续到上考场。幸运的是总体来说症状并不严重,只是夜间症状重,常常满身是汗根本无法入睡,状态很差,而白天精神尚可但身体乏力。这种身体状态不可能不影响复习,同时阳了一场也非常影响心态,当时真的感觉健康第一,坚持上了考场就行,成绩也无所谓了。后面就放弃了数学和408,勉强看看英语作文模板,补齐政治短板。大概从16号开始总结了政治大题的原理、可能的材料以及一些经典说法,同时背肖四大题。就这么坚持到考研结束。
个人复习特征

1. 自学为主。
对于专业课和数学,自学方式是前期仔细阅读教材或参考资料并做笔记,而后不断做题熟悉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并提高熟练度;对于英语,自学方式就是背单词、做真题、记忆模板;对于政治,自学方式就是刷选择题以及背诵和搬运各种功能句子。
2. 学科侧重。
以408和数学为重点,冲刺阶段提高英语和政治。各科目地位和策略,政英数专四门中,408专业课是核心,数学是重点,英语依靠基础,政治考前抱佛脚。很明显,考研复习的大半年都在学408和数学,408基本盘是6-7月的钻研,数学多亏9-11月的刷题,而一直投入较少地政治和英语都是12月(考前)获得很大提升。
3. 复习节奏。
(1)整年的复习节奏很明显就是前面散漫后面紧张最终麻木。这里面有很多外部因素,但是关键还是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不得不经常性地调整目标,任由自己漂游。
(2)间歇性地打乱复习节奏。我很清楚自己不是能长期专注于某一件事的人,基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来自某方面的原因打乱我的节奏,既有外部的原因,比如pre、实验、考试复习、校内比赛、实习、秋招面试等,更多的是自身的自控力不足、规划缺失和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种种事件,如沉迷游戏、视频、通宵、睡眠问题等等。比较印象深刻的大概有:去年东航事故前后几天都在看空难视频、四月初忙建模比赛三天什么都没学、五一假期刷了几天B站、六月份两三门考试之前突击复习不完摆烂玩游戏、七月份有几次通宵打游戏睡到下午才醒、八月网课小组pre忙里忙外好多天没认真复习最后被薄纱感觉自己是废物、最后的结课论文也写了几天、九月份申请出口以及搜集考情忙了一两天、九月下旬到十一月初都在京内单位实习、国庆假期作息混乱平均十点才醒、十月底感觉考研无望去投了些简历面试被拒以及最后十二月放开后中招躺了几天。这么一看去年能复习完真的是谢天谢地了。
总结

其实总的复习过程大同小异,按部就班地来一年时间还是足够的,想一下平时大学考试之前的学习效率,什么知识拿不下来。考研准备的关键在于稳扎稳打,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认真地对待过程,最后的结果也有相当程度取决于考试发挥,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无论考研成绩如何,过程中的努力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新的自己,同时学到的知识也是实实在在的。不必唯结果论,否定或者高估自己的努力。以上就是对自己一年来考研复习历程的回顾,内容较多,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至少不讨厌这种碎碎念就好。
各学科复习思路及建议

专业课



成绩复盘
选择题有四处错误,分别是第6题最短路径算法、14题浮点数、19题流水线阻塞、35题可靠数据传输协议对比。
大题得分情况依次是:算法题满分、外部排序满分、虚存与Cache扣2分、指令分析扣2分、Peterson算法满分、中断系统调用满分、FTP扣1分。
考场状态:408作为最后一门,考前内心是既期待又紧张的。期待是因为考完这一门就代表准备了一年的考研结束,可以安心过圣诞节了,而且对专业课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紧张是因为上午场的数学已经考砸了,如果专业课再不济就只能在北京的寒风中唱凉凉了。拿到试卷后没有通览直接开做,因为我不希望后面的大题影响我前面选择题的发挥。选择题遇到不确定的圈定后蒙答案继续向后做。大概不到五十分钟做完了选择,没有特别的感觉,涂完答题卡后立即转向大题。很幸运,今年的算法题并没有为难考生,看完算法题有了大致思路后就直接跳过去做后面的题目。置换选择排序做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点慌张的,考前并没有再次复习外部排序的内容,只记得大概思路,以及排序结果是生成非等长初始排序段,经过短暂的纠结后就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过程写了下去,幸好确实没错。后面的题目比较常规,做的也很顺利(顺利地扣了5分)。Peterson算法是做笔记时专门思考过的,也是比较幸运。最后回到算法题补全了代码。全部做完大概还有15分钟,最后回头看圈定的几道不确定的选择题,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检查。总的来说,今年的选择题有一定挑战,而大题则没有过分为难。大题最花时间的是外部排序,思考和纠结占用了一部分时间,然后就是算法题需要写很多注释的代码。
复习思路
专业课是我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科目。对于408,我的复习策略是一轮熟悉大框架,二轮结合教材精细理解填充细节,三轮结合做题和笔记查缺补漏与反复记忆,复习的关键在于二轮三轮的笔记。
就复习进度而言,并没有明确的分界。4月下旬是比较清晰的节点,第一遍完整浏览408资料并完成课后选择题。5月直至11月都是以做笔记为主线将各种知识点串联并一一消化,同时多刷王道选择题,并且额外做了数据结构的习题集选择题部分加深理解。11月中旬开始做历年真题,每次用一晌时间全真(环境、时间、行动限制、稿纸量)模拟。真题模拟的结果是,09-22年真题选择平均错误5个,最多错13道(22年),最少错0道(09年),大部分年份错误在4~7道,最后考试错4道,可以说是正常发挥了。12月初最后一遍完整复习。
推荐资料和教材
辅导书:王道4本(刷题可以另用选择题速刷版本)
教材:只推荐自己看过的,不全面,建议综合考虑。


就资料推荐说明一些重要问题。
第一,推荐书目的使用方法。最根本的原则是按需选择。也就是说,没有必要读完所有教材,也不需要把某本教材从头到尾通读,只需要根据自己希望深入了解或需要补充的知识点,聚焦自己需要的教材和对应的章节。当类似的内容同时有多本教材推荐时,任一本均可,如果时间允许交叉参考更好。具体来说,数据结构的两本荐书最好都入;计组的四本书中后两本书入任一本作为概念参考的标准,前两本只看推荐章节或按需查阅知识点即可;操作系统入第一本书,第二本不推荐,第三本涉及代码实现,没有一定基础和强烈好奇心没必要看;计算机网络两本任一均可;C语言荐书强烈推荐。值得注意的是,黑皮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国外经典教材译本)的许多提法和篇章逻辑组织不同于国内,当存在某些概念或原理的提法冲突时一定以中文参考教材为准,以真题为准。
第二,王道辅导书与推荐教材的关系。入门阶段,需要建立各种概念,形成笼统的印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王道资料就如同概念脉络图,适合初学者建立初步的框架;详细学习时,目的是学懂弄通,王道资料承担纲领性、指示性的任务,而教材则是丰富细节、完善逻辑的角色,在不脱离王道划定的考试范围内,可以把教材作为学习的重点;复习阶段可以只看王道资料,有疑问了再回头翻阅教材。
第三,学习路径与学习目的。这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几本书(几门网课)对比起来哪一本(门)更好,是不是只看某本书或某门网课就能保证这一科的学习效果。无论是视频课、网络博客、百科、标准文档、专业文章或是教材,都是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的方式,而不是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关键概念、理解核心原理、建构概念联系。只要能达成这些目标,不必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不必因为没有追完视频课或者看完教材而感到担忧。根本的是达成学习目的,无所谓怎样的学习路径。
第四,实体书与电子书。由于是按需选择教材,因此没有必要花钱买实体书,推荐使用电子书(别去淘宝,Z-Lib多好)。当然,如果觉得不习惯电子书,或认为实体书效果更好,或者不缺经费出于收藏目的也可酌情购买。个人建议一定要买也买经典的黑皮书,一般而言质量优于对应的中文教材。
408专业课各科目的学习建议

[*]数据结构:王道书为主。学习王道数据结构之前应该掌握C语言的指针和结构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不易理解数据结构的实现。基础的数据结构(线性表、二叉树、图等)通过认真阅读王道讲解内容以及做选择题大致可以理解。KMP算法、动态查找树(B树、红黑树等)、图部分的较复杂数据结构和算法(单源最短路径等)可以参看《算法导论》黑皮书的相关章节,帮助理解,也可以搜索相关的博客文章或视频讲解。如果语言基础尚可,最好可以动手练习一些算法编程题目。考虑到题目在理解数据结构、模拟算法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在王道的选择题之外推荐一本习题集《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4版)》,充足的习题量适合在掌握王道资料习题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展。在408考研最后的真题和复习阶段,也可以参考本习题集的算法大题,非常有益。
[*]计组和操作系统:考虑到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多,讨论内容较为一致,建议放在一起复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参考教材很多,博客文章也一大堆,所以需要选择。鉴别原则也很简单,只要能搞懂知识点就好。在每一遍学习了王道的计组和操作系统知识后,都建议重新阅读CSAPP的第一章与现代操作系统的第一章,常读常新。如果对王道计组书内容存有疑问,可以直接翻阅袁书的对应章节查看细节讲解,如果仍不理解可以上网搜索、或求助他人、或翻阅CSAPP的对应章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中断与系统调用参考CSAPP的异常控制流章节;CPU流水线部分可以参考CSAPP流水线章节结合Patterson & Hennessy《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的处理器章节学习,强烈推荐P.H.这本书从无到有构建CPU数据通路的过程。对于王道的操作系统书涉及的知识点,往往在现代操作系统以及汤小丹的第四版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有讲解。如果依旧存在疑问,希望深入了解工作原理乃至实现,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哈工大李治军老师的网课学习赵炯的Linux 0.11内核剖析。由于各家教材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所以建议以大纲的说法为标准,以真题为标准,甚至可以直接拿真题的大题当作标准示例学习。
[*]计网:相比于其他三门课,计算机网络更侧重于梳理和记忆。我自己主要是在笔记方面下功夫比较多。例如,考虑到各种PTU的格式有相似之处,将链路层直至传输层的各种报文的格式总结在一起以供查阅和对比记忆。对于较复杂的协议,可以用简短的几行句子总结协议的核心思想或实现方法,而将具体的细节放在笔记正文中详细阐释,这样可以在复习时提纲挈领、加深印象。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协议繁杂,常常给人带来迷惑,最好的梳理方法是提取历年真题的小型局域网模型,考察信息如何传输,并尽量细化,容纳尽可能多的细节,如此便可以有效地层次性地梳理回顾各层的协议。
关于笔记
专业课方面,我独特的学习风格是做笔记,扩一下句就是以大纲为主线,参照王道辅导书、博客文章和相关教材制作各章节的笔记。请允许我简单地阐述一下这个方法。
这里的做笔记,并非是简单的照搬,也不是粗糙的裁剪拼贴,而是整理自己的思路、重新组织概念间逻辑关系的过程。当然,若想组织这种笔记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接收输入并分析组合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收获很大。自己完整地思考一遍然后将思考成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回顾知识大厦并有效重构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有效加深对各部分知识所占据的逻辑位置的认知,同时对于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有更深的领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以前所忽视的漏洞和疑问,这就是突破的地方。这种方法和费曼学习法有着共通的地方,都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思考章节组织和内容编排的笔记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将接收的概念和事实逐渐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的学习过程。与其说是记录笔记,不如说是写作博客文章。该方法的优劣势总结如下:
优点:

[*]加深概念理解,建立及完善自有逻辑
2. 思考结果持久化,保存思维成果,便于复习和分发交流
缺点: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思考和记录(打字、制图或写字、绘图)
2. 缺少质量控制,思考推理结果无法保证正确性
事后诸葛来看,408能成为我考研分数最高的科目离不开花费了半年心血的笔记,这对之后的复习帮助很大,特别是考前参照笔记的复习速度很快。但是记笔记的过程极其耗时也需要大量思考去理清逻辑,非常头疼。印象中第一篇笔记是5月动笔的,而最后的笔记是11月末完成的。即使花费这么久的时间,现在的笔记依然不完整,仍有许多逻辑不通、遗漏和不足之处。笔记只是诸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选择,是否采用只能根据个人情况慎重选择。当然,切勿主次不分,一味追求笔记的尽善尽美而忘记笔记是为复习服务的,笔记是手段而非目的。
数学



成绩复盘
大题得分情况依次是:切线题满分、二元函数极值扣2分、曲面积分满分、中值定理扣8分、二次型与线性变换满分、二维随机变量扣4分。
考场状态:数学是第二天基本盘的首门考试,考前原本是比较兴奋的。但是考试过程中选择的第4题(级数证明)和第5题(分块矩阵)一直没做出来,而且大题中20题(中值定理证明题)和22题(二维随机变量)的题目也没有直接做出,非常打击心态。这四道题目花费了一个多小时,在考场上真是越拖越崩溃,不会做就是不会做,有一种复习一年全部化为泡影的感觉。后面是破罐子破摔,把20题的证明过程连蒙带猜写完后,用特值法将两道选择的范围都缩小至两个选项,最后按自己的直觉二选一。考完整个人都是抑郁的,没对答案估分最好是130(选择题全对,大题给过程分,没有其他错误)最差是100+(扣分12*2+5*2再加其他错误)。当时忽然感觉考研已经结束了,一年的努力就像个笑话。从考场教学楼一直到食堂整个人都是闷闷不乐的,后面到图书馆午休趴了一会就开摆了。反正最后一门专业课背水一战,能考多少是多少,大不了明年又是一条好汉,这么想的。最后出分136真的是非常意外的结果,只能说自己运气好赶上今年给过程分了。
复习思路
大概是暑假结束的时候接触了考研群,才知道自己的复习方式颇为与众不同。虽然我也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但是事实上一直到9月份我都是围绕教材学习和整理笔记的,没有参考考研辅导资料(现在那资料还安静地躺着,白白净净的,根本没碰),也没有去听什么网课(除了Gilbert Strang的线代课)。但是考研数学不同于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相较于教材的各种定义定理,对题型和解题思路的掌握才是更关键的,现在想来在教材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功,但是悔之晚矣。9月份结合李范全书开始刷题,尽力亡羊补牢,借助题目了解考点和常考题型,一直持续到11月做真题。这一段时间虽然买了不少习题集,但是真正认真做了的只有660,330和张宇1000(这本是选择性写的,没写完)。总的来说,数学的复习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花费时间虽多,但是收获有限。希望我的教训可以让大家少走些弯路。
考虑到我的学习策略不同于大部分同学,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导,我不会对具体科目以及各题型模块的学习方法做出描述,也不会对各种习题集的优劣进行评测,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邂逅哥的经验帖。这里只是简单列举一下我看过的教材和资料。
基础阶段学习的教材有


强化阶段我只用过李范全书一本辅导书。这本书的高数与线代部分很出彩,但是这本书对初学者很不友好,建议至少有一定的基础后(强化阶段或者二战的研友)再来看这本书。
政治



成绩复盘
选择题错误分布:单选题10题八七会议、16题南海问题文件,多选题22题毛泽东的贡献(多选)、28题反对本本主义(多选)、29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少选)
大题得分情况依次是:马原题扣3分、二十大材料扣5分、团结奋斗扣3分、思修扣3.5分、国际与外交扣4分。
考场状态:考前对政治没有期待,因为本身就没怎么下功夫学习,都是抱佛脚。按顺序做题,没做几道选择题就心里咯噔,感觉和以往做的选择题以及往年真题的风格不同,很多选择题都感觉似是而非,单选不会,多选不敢,犹犹豫豫的,非常不痛快。后面马原后的大题就是把背的相关语句按关联性强弱写到答题纸上,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默写和口胡。考试时一直感觉时间不够用,过得太快,勉勉强强写完最后一个要点离交卷只有3分钟了,总之就是非常刺激。因为本没有什么期望,所以拿到这个分数还是比较惊喜的。
复习思路
政治是我投入精力最少、考前背最多的科目。我的考研政治资料无非就是肖秀荣的知识点精讲精练、1000题以及考前的肖四肖八。因为我对密密麻麻的政治知识点没有一丝好感,所以压根没打算背,最初的打算就是做题混个脸熟。1000题有两刷,第一遍是9月初没有看过知识点,完全凭自己的记忆和印象做的,第二遍是11月份简单浏览完知识点后再次做的,但是实话说两次的准确率都很感人。等入了12月想背知识点也来不及了,只能是破罐子破摔凭记忆和直觉去做选择。12月中下旬简单的做了15-21年的政治真题,结果是选择扣分大约在8-13分区间内,我对这个结果已经没有更高的要求了。于是开始尝试攻略大题。最基本的敏感性还是有的,打印了二十大报告,偶尔翻阅,记忆常见的提法,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由于基础知识一塌糊涂,马原大题原理写不出,其他大题更是无话可说。为了拯救自己脆弱的政治答题能力,16号新冠感染稍好之后我便着手总结马哲的各种原理(其实就是重新码了一遍)。此外为了积累一些陈述句,也为了熟悉可能出现的热点材料,将“秘书工作”公众号上的相关会议和重要活动等热点政治事件的推送逐个整理成文字。这两件工作一直持续到考前数天,至少是心安。最后就是从考前一天开始直到反复背肖四的问答和二十大报告,相互对照,记忆常见的提法,这样考场上乱写至少不会卡壳很久。
英语



成绩复盘
完型错误分布:第5、10、15题
阅读理解错误分布:A篇24题推断题、C篇33题推断题
翻译得分情况:7.5/10
作文得分情况:小作文8/10,大作文16.5/20
考场状态:英语场的状态出奇的好,非常的投入专注。考虑到午休时间复习了一遍作文模板,整张卷子的做题顺序首先从作文开始,大小作文没有特别的困难,写完大概一小时。然后没有后顾之忧地从完型开始做起,整个过程非常专注,圈圈划划做选择也很利落,没有太多犹豫的。阅读新题型因为之前针对性训练过,所以应对也很轻松。最后只剩下翻译题的时候看了一眼表,刚好还有半小时。由于不喜欢检查第二遍,也不敢改阅读的答案,所以做完翻译就在检查作文的语法,最后顺利交卷。英语应该是四场考试中最干脆的,好成绩与当时良好的发挥有很大的关系。
复习思路
根据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认知,我很清楚输出型题目(写作、翻译)是我的弱项,因此最初的想法就是多分点精力投入到写作方面。10月下旬之前我只是背单词,暑假及之前背绿皮单词书,后面觉得效果不佳换手机APP背单词,没有特定的偏好,甚至用过网易有道辞典的单词卡片功能。回忆起来前前后后应该是把考研单词过了至少3遍。10月底开始关注写作,11月开始学习翻译方法,很明显这时已经很晚了,所以学习的效果并不好。王江涛的英语写作背了几篇小作文范文大概了解格式和常用表达,而大作文就找不到规律看不进去了。翻译看了唐静的方法迷迷糊糊的,然后买了本翻译100篇,可惜时间所迫连十篇都没有完成。因为在写作和翻译上没有获得可以感知的进步,所以不得不放弃这一条路而转向真题。从03年一直做到17年,每年的阅读,尤其是难以理解和错误很多的阅读都对照星火的文章翻译逐句分析,大致了解类型文章的做题思路。因为对新题型的把握不足,将10-22年所有的新题型文章按照题型归类粗略做了一遍,然后对照思路分析掌握该类题目的做题方法,这样可以迅速地突破自己的弱势题型。同时各套英一真题的图画作文的范文也都认真地阅读,尝试复制他们的写作思路。12月份缩回宿舍后由于感染新冠状态不佳,并没有再写真题,恰巧22年考研的高中同学W了解到我的困惑后为我推荐了他们学校Mr.Jin老师的作文模板,读后感觉很不错,之后一直到考前都是在消化这份模板。
方法总结
在词汇量有保障的前提下我觉得完全可以只做真题,结合答案解析熟悉各种题目的出题方式和相应的答题方法。真题中难理解的文章细致地翻译一遍,薄弱题型重点突破。作文背模板也挺好,关键是有好的模板,新一届的考生如果有时间可以结合各种范文自己做一下个人专属作文模板。
教训及感悟

经验暂且不谈,教训确实不少。总结一下考研一年踩的坑走的弯路,希望后来的朋友不要再重蹈覆辙。

[*]不能一味自我摸索。
要多接收有益的经验教训,主动去寻找有用的学习资料。自学固然很好,但是闭门造车、拒绝已有的经验只会导致事倍功半。有时我会后悔,如果去年自己能早点知道经验帖的存在,能和其他研友沟通学习方法,也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搞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寻找优质的讲解视频、百科、博客文章等可以帮助自己学习的资源。很多时候,往往是各种琐碎的小知识点的积累会逐渐地形成质变。
2. 一定要平衡好各科。
由于我是跨考,因此重心都放在了专业课和数学上面,而且尤其侧重408,花费了大把时间。这种时间分配的过度倾斜导致最后阶段政治英语补的非常痛苦。大家必须引以为戒,最好不要抱着赌徒心态去博弈。
3. 需要把握好复习节奏。
应该避免出现前期放松后期特别紧张的情况,这种节奏的加强会给考生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理想的情况是复习节奏始终如一,可能有波动但没有特别突兀的变化,这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会给人一种尽在掌握的安心感和自信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以下建议:
(1)对任务量和自身能力有清晰的认知。
这种认知需要对复习有相当程度的经验,再战考生拥有这个条件,而一战的初学者在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可以说并不知晓,需要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逐渐探索和总结。这种明确的认知则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分配的重要前提。
(2)制定附加时限的规划。
这是我对去年糟糕的复习进度痛定思痛后的结论。只有目标而没有时间限定会让人感受不到紧迫感,没有压力,不知不觉会拉长完成任务的时间,导致时间的浪费,无法约束偷懒的行为。同时也应当准备好一些冗余时间作为备用复习池,应对可能发生的特别事件对复习计划的影响,保持对节奏的把握。
(3)良好的作息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白天的时间规划和复习状态。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明显。去年暑期一段时间,作息很不规律,有时十点睡,有时三四点才上床,通宵也不是没有,导致白天都是萎靡不振的,也很难尽全力复习。
(4)自制力是核心。
前述三条能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个人的自制力。如果自制力不佳,计划永远只能是空谈,无法变为现实。很遗憾,我的自制力并不好。不愿意看网课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不知不觉就会打开其他视频的窗口,然后一晌就过去了。而且,压力大的时候更容易摆烂,或者刷视频,或者打游戏,就是学不进去。去年我不仅学的多,玩的游戏也比前三年更多(粗略估计可能超过五百小时),甚至通宵玩(特别是室友回家的暑假那段时间),第二天作息完全混乱,中午甚至下午起床,复习状态可想而知。就是这么放纵浪费了很多时间,想来还是后悔。所以,要我说考研成功的秘诀,除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充裕的时间之外就是稳定的自制力。自律的同学,恭喜你,考研已经观念上成功一半了,另一半只需要制定合适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就可以了。

下面是一些感悟和建议,因为各人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更多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心态建设很重要。
考研也是对心态的考验。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负面感受是很多考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从内因论的角度出发,负面心态的出现(只考率来自考研复习的压力)是因为现实达不到预期,也就是自己的复习效果不佳,或者没有按照规划完成复习任务。相信大多数考过研的朋友都有感受,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越靠近考试越难保持平常心,这会干扰正常的复习思路。所以说,消除负面心态的最根本方法就是掌握复习节奏,保证复习质量和效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阻止负面情绪的产生,剩下的方法就是如何消解已经产生的不良心态。刷视频打游戏的娱乐有点像饮鸩止渴,跑步听音乐这些倒是不错,但最好的还是多和同伴沟通交流,总之每个人的放松方式不同,关键是要做好心态的建设。相信挺过高考的各位也是很有经验的。
2. 保持自身复习节奏的情况下多与家人朋友同学交流沟通。
一方面可以缓解情绪,调整心态。有朋友同学或家人倾诉,互相交流鼓励,可以很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使最后是一败涂地,也不过一句感叹“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侠请重新来过”,而不是绝望地坠入深渊。另一方面遇到问题时同伴也可以为自己提供独到的帮助。这种帮助既可以是专业知识的交流,比如研友之间的相互切磋讲解,也可以是考研经验的分享,包括不限于独特的考研资料、考研方法、心态调整等等。很感谢考研这一路有很多朋友和同学支持和鼓励自己,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室友Z同学,考试两天都不厌其烦听我诉苦唠叨的对门舍友H同学,一同上下班自习的J同学,为我推荐作文模板的W同学,以及一年以来一直支持和鼓励我的各位朋友,道一声感谢。也感谢家人能相信自己的冒险决定并鼓励低谷时缺乏自信的自己。幸好最终没有让大家失望。
3. 熟悉自己的学习特点。
每个人的学习模式都不尽相同。尽管我很羡慕有的同学能一动不动在图书馆待一天都专心学习,但是我清楚自己做不到,因为我很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只有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最好的学习能力。精神饱满状态下,没有外界干扰连续学习3个小时左右会进入疲惫状态。疲惫的时候学习效率低,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大幅下降,同时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抵抗诱惑能力大幅下降,包括不限于更容易刷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和同学吹水等等。基于自己的学习特点,我制定的策略就是自习3小时休息1小时的周期性学习,在精神状态尚可的时期学习,一旦自己有疲惫的迹象就放弃自习休养生息直到状态回复。一般来说,只要能坚持3次循环就能保证9小时的复习时间,这可以满足大部分情景。总之,建议大家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学习模式,并依据这种模式建立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4. 学会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现在想来,及时调整是挽救自己差点崩盘的复习状态的关键。至少两次有意义的复习策略调整:第一次是8月份中期测试让我意识到自己数学的复习走入误区,及时将复习重点从知识点转向了刷题练习;第二次是12月份中旬政治和英语将要爆炸的时候,英语借助同学提供的作文模板调整了复习的重点,政治放弃了记忆知识点提升选择题而专注于总结和积累大题的有效语句。没有这两次调整,自己的考研最后只能是悲剧收场。对于这段经历我的总结是,当深陷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复习状态中时,调整复习策略,及时抽身是应对方法之一。当然,半途而废没人乐意,但是从考研大局出发,应当果断地取舍。
5. 关于归因。
说实话今年能拿到这样的成绩我很意外,因为考完我自己的感觉数学是炸了,然后政治分数应该也不高,值得期待的只有英语和专业课,但是也没有预料到会这么高。查到初试成绩的那一刻是既惊喜又诧异的,感觉分数过于夸张,远超自己的本来实力。复查之前都有些心虚,担心是分数合计错误。言归正传,每个高分考生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这么高的?我们不能监控所有人,收集不了每个人的投入时间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做不了回归,更无法进行因果推断。因此,所有的解释都是按照经验推测的,就像我也说不清自己的分数哪里来的。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考试仙人,论天赋每次写代码都要debug很久,力扣的简单题都需要提交五六次;论努力虽然在考研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但是绝没有达到一些朋友的废寝忘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的程度;论自律更是糟糕得一塌糊涂,没有规划没有规律作息没有控制自己不玩游戏不刷手机。今年的成绩,我觉得只能用题目难度适中+考的刚好都是学过的+超常发挥来解释了,自然是有运气成分的,不过我也不可能多次测量取均值来验证自己的水平了。
6. 选择与努力。
另一个似乎与运气相关的就是择校。今年分数线陆续公布后各大软微考研群都是一片哀鸿,疫情与暴涨的软微考研人数叠加提高标准的复试共同助推软微晋级全国408考研难度第一梯队。软微不仅是初试分数线逆势上涨,而且对跨考生要求更高,因此今年选择软微的很多研友都是黯然离场。由于我当初考研只知道有软微的存在,因而一味地复习,也没有关注具体的择校信息,所以无论人数多少都会一条道走到黑。这种愣头青式的态度使得我对于考情没有多少关注,只是聚焦于自己的复习结果,想来也未尝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是考研确实是一场博弈,选择有时甚至比努力更重要,其中机缘谁又能参悟呢,只能感叹世事无常。
7. 坚持到最后。
不到最后谁也不能保证结果。去年从8月份开始我就间歇性地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担忧的状态,现在手机里还有一大堆“人麻了”“身心俱疲”“我觉得很悬”之类的聊天记录。特别是12月份临近考试,那种感觉掐着表走向刑场的感觉异常的强烈。新冠更是给了我沉重一击,原本的复习计划全盘破碎,只能每天看着时间背政治。不过病一场之后倒是平静了许多,最后的想法只是坚持到考场,给这一年的付出一个交代。最后确实也做到了。因此我也更加希望各位朋友,只要不是遇到无法逆转的困难,都要坚持到最后,绝不要半途而废,这是对过去的自己负责。
8. 这是一条没有特殊意义的建议,只是分享一下个人习惯。
我惯常是把题目答案与教辅资料分开的,把题目答案写在新的活页笔记本上,这样就变成一本只有答案的真·刷题笔记了。另外,由于我不喜欢另用草稿纸,因此就把必要的解题步骤标题号写在答案后。最后的一张活页答题纸上既有全部答案、又有按题号顺序的中间步骤。我比较喜欢这种方式,因为答案与试卷分离,适合多刷题目,同时还能迅速锁定错漏的中间步骤,便于总结与分析,数学学科还能练习自己的心算能力。多亏这一习惯,我的各种真题和习题集现在还是白的。
给跨考同学的建议

作为医学跨考计算机方向的考生,我对于跨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对跨考的同学提出一些建议,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相较于科班同学,跨考生或多或少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专业课基础知识及相应思维的欠缺。第二,有效学习方式的缺乏。第三,应届生考研还要面对本专业教学安排与复习计划之间的冲突。第四,对于自身跨考生定位引发的心态波动。
专业知识的缺乏

我觉得可以有效衡量跨考程度的指标是原专业与目标专业所修的课程的重合率。专业知识掌握越多,对该专业的思考方式越有理解,自学的壁垒和障碍就越少。以跨考计算机408专业课为例,接触过计算机通识教育是最基础的水平,至少对计算机结构有笼统的认识,但是还远不到能不借助外部帮助自学的程度,因为实际上对计算机还是门外汉;熟悉至少一门编程语言(C、C++、Python等)并能编写代码是进一步的水平,能编写简单的程序,对程序的编译和运行过程有最低程度的了解,这时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合适的学习材料和认识的深入,自学408并不是天方夜谭;若是系统修学过至少一门408专业课就更进一步了,这时跨考与否并不是什么特别的障碍,因为接受了计算机学科的思考方式,对各种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在此之外如果还兼修了其他的相关课程、代码经验丰富或者做过一些项目,那么是不是科班这个问题就失去意义了。
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跨考生而言,首先需要做的是将专业能力提升至门槛级别。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提供土壤和地基,没有这些门槛级别的知识储备,进一步的学习只能是难上加难;二是迈入门槛后会对这一学科的思考方式乃至学习思路都有较清晰的认知,便于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急性或者慢性的“开窍了”。依我的观察,同一科目,不同人的门槛知识量一般是不同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迹可循。只拿我自己举例,门槛知识量大概是C语言基础+ADT概念和算法复杂度分析+计组和操作系统的总章。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程度,我的推荐是,需要达到自学408或者跟网课学习408水平的近乎零基础的同学,首选的入门教材是CSAPP的第一章(后续章节可以根据兴趣翻阅)以及K&R的《C程序设计语言》,同时需要编写一定量的程序,至少是教学需要的基础程序。不想看书的同学有相应的视频

[*]B站UP九曲阑干的CSAPP讲解视频
[*]郝斌的C语言课(质量佳,但是用的是VC++6.0,建议使用其他集成开发环境或编辑器编程)
关于学习路径的困惑

迈入计算机门槛后才是408学习的真正开端。很多跨考生在决定考研时并不确定如何入门专业课,是从零开始啃教材还是直接学王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当认识到,408统考的目标是掌握大纲范围内的知识,而非检验逻辑的严密或考察对具体实现的深入理解。所以从考研的角度可以直接看王道的辅导书以及配套的网课,如果遇到无法理顺逻辑或不能理解概念的情况,再尝试翻阅课本或网络搜索。
王道的408资料对于跨考初学者(拥有门槛知识量,至少了解C语言的指针概念和结构定义)有很多理解上的困难。这种困难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来自于考研资料的定位,即考研资料关键在于围绕考纲尽可能简明扼要而全面地容纳知识点。考虑到内容丰富解释翔实的教材在考研复习中显得臃肿,考研资料简洁而全面地概括了考试涉及的知识点,满足了复习需要,但同时也注定了不能深入剖析和阐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因而会对初学者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其二在于408本身内容的庞杂,对于一无所知的入门者,大量概念、原理、事实的堆砌不符合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王道辅导书毕竟是复习资料而非教材,复习资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
为了克服以上困难,有很多方式:或者跟随王道的配套课程学习,或者主动上网搜索相关的解释文章和资料,或者搭配教材自学,等等。这些方式的关键在于,不能只聚焦于王道辅导书,而是需要调动积极性去自学。对于跨考生来说,408的学习过程是比较痛苦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课程知识,这对正常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是一种挑战。
由于存在以上讲到的情形,我建议的学习策略是多次重复、重点突破,即多次学习(复习)408知识从而在思维中建立概念框架,对于难以理解的和在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内容,可以通过自学或求助的方式进行深入学习。这种策略的困难时期在于前期,而核心在于多轮重复。前期的接触概念、理解原理、建立模型、搭建思维框架的过程是开创性的,痛苦兼具挑战性,需要坚持的毅力和求知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有初步的思维模型后,每次过一遍408都是重新回顾概念框架并重构知识大厦的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巩固自己的认知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里需要对重复做一下说明。对单一知识点的较短时间段内的多次重复可以有助于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是一种学习技巧,重复是记忆之母嘛。但是用于前文策略中的重复是指对整个科目的重新回顾,这种回顾的间隔时间反而不能过短,因为相邻两次回顾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概念原理理解的深入才是这一方法奏效的诀窍。
本专业教学安排与考研复习之间的矛盾

应届的跨考同学由于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可能会需要兼顾课程与考研复习,这时需要有明确的判断并做出取舍。如果由于复习内容很多而非常需要复习时间的话,尽量在能保证课程通过的前提下多抽时间投入考研。去年上半年,自己还尽量顾及课程签到而边上课边复习,下半年则完全放弃听讲全力备考,实习期间也是闲暇时间都在复习,只有课程考试之前会看课程的复习资料保证不会挂科。我认为面对教学安排与考研复习冲突的情况时,只要能确保不挂科能毕业,尽量将时间用于考研复习。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能二者兼顾更好,否则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按常理考研升学是第一优先级(保证能毕业)。
关于心态

毋庸置疑,跨考生相较于科班生是有诸多劣势的。在计算机方面,跨考生缺乏专业知识,自然编程经验不足,比赛荣誉和项目更是没有,学习曲线也更为陡峭。这些先天不足注定了跨考生会面临比科班生更多的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在和科班生同台竞技时,跨考生常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只针对计算机方向)。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可以理解。然而,我想要提醒的是,在初试的四门科目中,跨考生真正劣势的是专业课,而且是考纲确定的专业课。只要跨考生认真对待专业课,没有遗漏地复习,不考虑较难的算法大题和出人意料的一些生僻考点,跨考生和科班生单纯在初试上是公平的(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自然不同)。所以说初试是跨考生在与科班生竞争中的重要契机。至少在初试上,跨考生没必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写在最后

收到拟录取通知之后,有一次和J同学在操场上散步,聊到我正烦恼怎么写交流帖时,他打趣地说可以把去年怎么被数学折磨的经验写下来,想来也是会心一笑。那么多痛苦烦躁的过往,现在竟然记忆大多都模糊不清,也不知该感叹时间匆匆还是人多健忘。准备考研一整年,许多人和事都悄悄变化,最初的理想也迷失在记忆中。然而无论如何,时间不会停滞,人生总归向前,但愿我们仍能坚持自己的初衷。最后,和各位得意的和失意的朋友们一同分享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老五 发表于 2023-4-15 08:29:51

虽然学长用了很大篇幅来写的专业课并不是我要考的[可怜]但还是很有启发
我很喜欢学长在帖子里写到的备考时的状态和感受,给我一种历史学研究所提倡的“回到原境之中”的感受。[抱抱]虽然备考的科目不一样,但是心态始终是相似的吧,原来大佬也会迷茫焦虑甚至不自律,甚至还有文里提到的一开始的复习方法并不是很准确……就感觉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原来迷茫焦虑痛苦的心态大概是每个考研人都要经历的吧~[衰]我们要允许这样的心态存在
但是并不停留于心态上的共鸣,学长又展现了一些考研成功的关键,大概包括认真地投入和调整复习策略吧[可怜]这两点其实回答了我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部分困惑。总归可以看出来无论如何考研最需要的是带着脑子思考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啦[抱抱]

乡音难寻 发表于 2023-4-15 10:15:43

写得真好[机智]

默然 发表于 2023-4-15 11:56:44

膜拜巨佬Orz[爱心]

飞跃 发表于 2023-4-15 13:22:01

同医学生,今年考,这学期五门专业课期末,还有3个月的单位实习,现在很绝望,不知道怎么平衡本专业好考研了[大哭][大哭]

丽萍 发表于 2023-4-15 14:59:14

赵哥,可以分享一下笔记嘛[蹲]

曦玥 发表于 2023-4-15 16:44:44

[赞][赞][赞]

A豪情龙哥i 发表于 2023-4-15 18:34:10

老哥真是的变态级别的天赋和努力了。而且从成绩上来看,似乎只要是涉及记忆方面的,老哥都考的格外出色,这大概就是医学生扎实的背诵功底吧[捂脸]

昕晨 发表于 2023-4-15 20:22:02

真神[爱]

Akon 发表于 2023-4-15 21:50:35

北本[大哭]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23医学跨考软微11408一战433分交流帖